7月10日下午,【健・谈】第16期学术系列讲座在北苑1号楼800报告厅顺利举办。本次讲座特邀三位跨领域专家联袂开讲: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德华教授、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孔元中处长、科大讯飞高教研究院吕东副院长,分别以“松弛素家族受体4的配体识别机制及抗便秘药物发现”“上海高校系统知识产权”“人工智能最新技术进展以及部分应用介绍”为主题分享前沿成果,学校相关学科科研人员、研究生及附属医院医生共8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会,共享学术盛宴。

杨德华教授(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/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课题组长、博士生导师)长期深耕代谢性疾病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,在 Nature、Cell Research 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,2023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。讲座中,他聚焦松弛素家族受体4(RXFP4)—— 该受体广泛参与机体能量代谢、血糖稳态与肠道蠕动等生理过程,详细介绍团队如何借助冷冻电镜技术,结合位点突变、计算分析与药理学研究,深入解析 RXFP4 的配体识别机制;同时分享通过高通量筛选发现新型小分子选择性激动剂,并对其促肠道蠕动的药理药效展开深度评价的研究成果,为抗便秘药物研发提供关键技术参考。
孔元中处长(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一级调研员)作为国家首批百名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、中欧知识产权学院特聘教授,曾获“全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个人”“2025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”等荣誉。他立足上海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实践,结合上海健康医学院校情,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改革创新、高价值专利培育路径、专利转化运用策略及专利导航实践等维度,系统解读知识产权如何为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保驾护航,为学校科研团队提供贴合实际的IP管理与运用指导。
吕东副院长(科大讯飞高教研究院资深人工智能与教育信息化专家)长期聚焦AI与教育、科研、产教融合的深度融合。报告中,他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最新技术与产业态势,深入解析大模型技术基础、深度推理大模型研发进展,以及全国产化算力平台与大模型适配实践,并分享AI 技术在教育教学革新、科研效率提升、产教协同创新等领域的应用案例,为参会者打开人工智能赋能健康领域科研与教育的新视野。

此次讲座汇聚药物研发、知识产权、人工智能三大领域前沿视角,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。线上线下参会者围绕报告内容积极交流,不仅获取了多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,更在跨领域思维碰撞中拓宽了科研与实践思路,为学校后续推动科研创新、知识产权转化及AI技术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,有效助力学科交叉融合与高质量发展。